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 ISSN: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创刊时间:1995年

出刊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信息

“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叶柏森、朱益飞:“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所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重要精神,20151023-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扬州大学在江苏扬州联合主办了“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共同承办,同时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旗文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的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副院长樊建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叶柏森等出席会议并致辞。邓纯东研究员作了重要讲话,樊建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江苏省委党校布成良教授作了主题报告。中国社科院马研院李春华研究员、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清华大学翁贺凯副教授作了专题报告。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河北社科院等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150多个单位的2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立德树人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聚焦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邓纯东研究员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立场、价值观进行教育的课程。这是我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的基本观点和前提条件。他指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想模糊和认识偏差的问题。一部分人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时论”的思想,因而,热衷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西方的学术规范相结合,将其纳入公共管理课的体系,或纳入政治学体系。这个定位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用国家资源,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不仅是每一个政党、社会、国家都存在的现象,也是不同社会制度都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在高校做好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教育。他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离开自己的使命和立场去取悦学生,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缺乏生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及其经验传授给学生,以此来吸引学生,而不能用庸俗的思想和内容取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科学理论指导,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如果我们能够从技术层面挖掘这些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对此,樊建新研究员作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下方面: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人的思想困惑问题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教育,它离不开社会热点和理论思潮。他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运用其原理评析社会热点和社会思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认清各种错误思潮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分辨真假马克思主义。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上的那些原理和结论,而不能用这些原理和观点去解决思想困惑,这样的思政教育是失败的。他认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领导权,有助于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提出,要把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深入钻研、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重新审视大学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第三,高校领导和老师需要以身作则,在言行上做表率,履行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要求,不能抹黑党和政府,不能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消极情绪传染给学生;第四,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余斌研究员认为,就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受关注的研究取向——人学取向而言,它存在四个问题:第一,过于抬高人学的地位,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功能。第二,“对现实的人”理解的偏颇,要么把“现实的人”理解为“个人”,要么把“现实的人”理解为现存的功利人,要么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只是止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理解,而不能深入到对具体生产关系的剖析当中。第三,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偏颇,很多人笼统片面地否定我们党9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尤其是片面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第四,陷入抽象、空洞的人道主义等唯心主义历史观之中。因此,人学取向研究不是不想提供实现人类真正解放的道路,而是指导它的唯心史观决定了其不可能找到这条道路。所以,它除了在黑暗中嘶哑呼喊外便没有任何作为。

西南大学邹绍清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30多年来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从过程论到认识论再到系统论的必然趋势。其依据是由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复杂境遇及其自身理论发展所决定的。为此,她提出了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的基本要求:用系统思维统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建构、努力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自身发展的规律、把握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内在层次结构。这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未来趋势及走向。

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坚持资本批判、形而上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统一。南通大学范美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出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化推力作用的结果,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当务之急。为此,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四个方面,即共同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和经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和技术方法。天津师范大学孔宪峰教授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并承载在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之中,这就使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特质,这一“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他进一步指出,“以文化人”深刻揭示了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即文化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掘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于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学理与现实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于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天津工业大学蔡普民教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四个路径:第一,加强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第三,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荣军提出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轨”培养模式。他认为,大学生是徘徊在“传统”与“流行”两端的特殊社会群体,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与其学习、生活、思想特点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建立“传统”与“流行”的“双轨”培育模式。

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本次研讨会热议的话题。扬州大学张陟遥教授认为,在微博平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平等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突出特点;新媒体的虚拟性,也使主体与客体间的交往沟通容易产生去中心化倾向。合肥工业大学丁慧民教授认为,网络大V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有可能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必须规范网络大V的言行,高校也需要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V”,以应对网络大V的负面影响。广东海洋大学高良坚教授认为,高校是知识精英、思想精英、人才培养最集中最活跃最有创造力和爆发力的地方,因而高校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为此,他提出,需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性的解构与重构,以增强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广东财经大学孙晓晖副教授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选择:一要转变思路、更新理念,更加注重传播的实效性、更加注重“人”的媒体素养、更加注重“核心”与“多元”的平衡;二要创新方式,实现“四个转换”:从“以我为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转换、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交流”的路径转换、从“官方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换、从“我说你听”到“你说他说”的模式转换;三要加强宣传机制建设,实现“全媒体”整合传播效应。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清华大学的翁贺凯副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混合式教学的改革经验、未来努力方向以及慕课混合式教学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东北财经大学朱成全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的张保均、西北政法大学李云教授、四川文理学院陈岗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小莹教授、中南民族大学赵继伟副教授、牡丹江师范学院的董一冰、吉林艺术学院的李松吉、琼州学院宁波教授等,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