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际 ISSN:1006-5199

国内刊号:11-3591/A

创刊时间:1995年

出刊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与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科学社会主义论坛(2015)——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讨会综

王雪冬: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科学社会主义论坛(2015)——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讨会综述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山东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科学社会主义论坛暨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讨会于20151127日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与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新格局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重大意义是学习、理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略思想的首要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在题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书面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思想理论创新,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科学升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审时度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新创造、新完善。

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中心主任王庭大研究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实施,表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党带领人民向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继文教授也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达到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得到科学发展、深入发展,呈现新阶段、新常态、新特点,其突出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成为重点环节,切实实现科学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怎样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确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略思想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方向的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

王伟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加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他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问题的能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纯东也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是我们党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和确立起来的。它的全面实施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实践。理论界要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探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与中国道路结合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辛向阳研究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扎根于中华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要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化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会学者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新的解读。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教授认为,在当代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更加凸显。“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在更高起点上开辟了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境界。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了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新境界。政治现代化的关键是制度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了实现制度现代化的新境界。政治现代化的保障是法治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开辟了实现法治现代化的新境界。政治现代化的重点是政党现代化,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的新境界。辛向阳重点谈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还要沿着其发展逻辑前行。我国小康社会的建成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奠定关键性的基础。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不仅仅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包括到2049年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整体效果。要适应国家现代化的总进程,有效提高国家机关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提高党和国家与社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要积极推进各个重要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全面从严治党与实现党的长期执政

“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怎样做到从严治党,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是与会专家学者热议的又一话题。

王庭大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其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从严治党呢?他认为,首先要靠教育。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和权力观,各种出轨越界行为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要突出抓好党性、道德和纪律教育。同时,制度的执行要从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必须进行检查,查出问题要坚决处理,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他还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要建立健全责任制,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大局的视角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辛向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深刻把握执政规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遵循人心向背规律,争取人心,使我们党能够得到最广泛的社会支持,群众基础越巩固,执政的时间就会越久;必须确保党不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艳玲教授从党的执政规律的角度解读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她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阶段执政目标的延续与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新阶段执政目标的新概括,它不仅开拓了对共产党执政为民规律认识的新境界,也开拓了对利益整合规律认识的新境界。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执政目标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执政目标的基本路径。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并举,拓展了执政路径,深化了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知。法治是执政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撑。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方式。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了党的执政方式的新境界,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型,深化拓展了对共产党执政方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提升执政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全面从严治党适应了新阶段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开拓了我们对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规律认知的新境界。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新格局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对于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来说,主要是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任务,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展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姜辉研究员分析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格局和新走向。他认为,21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呈现出不同于20世纪的新的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四期并呈”:一是世界范围内反对和变革资本主义运动的集中展开期,二是各具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化趋势与加强协调联合的国际化趋势的并存发展期,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并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上升期,四是处于新一轮衰退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与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更趋激烈期。他认为,在这种“新常态”和新特征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因而也呈现出新趋势、新走向。(121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制度优势。(221世纪初的中国以雄厚的力量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中流砥柱和旗帜。(3)到21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在长期竞争中发生转折的里程碑事件,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将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带来两大社会制度的力量对比发生转折性变化。(421世纪判断社会主义发展的状况和形势与处于“低潮”或“高潮”的标准,不限于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多少,而是从质的标准上来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理念的广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现。(521世纪各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力量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开展地区性或世界性的一定形式的协调与联合,或形成一定形式的统一阵线。(621世纪的社会主义异彩纷呈,模式多样,各具特色,但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全球性与地域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的问题,成为影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广度和深度的重要课题。(7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重新塑造新型的社会主义主体,形成以全球工人阶级为主导、各种进步力量广泛参加、工人运动与其他进步运动相结合的反对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821世纪的社会主义是社会变革建设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朝着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历史发展最终目标迈出实质性步伐的社会主义。最后,他强调,资本主义危机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世界社会主义要取得新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及各种进步力量进行长期、艰苦的奋斗。

扫一扫 关注杂志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