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奇: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马克思主义观
【内容提要】三个历史决议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马克思主义观。三个历史决议从本体论、实践论、价值论出发,集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实践路径、重要价值,整体上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要义。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21世纪社会主义迎来振兴、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新阶段。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经验,有助于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也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历史决议 马克思主义观
作者简介:欧阳奇(198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87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贯穿在党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在不同时期先后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分别简称为第一、二、三个历史决议),对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基本成就和主要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为管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马克思主义观提供了重要视角。
一、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要义
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其诞生的时代背景虽各不相同,但都在关键历史节点科学回顾了党的奋斗历程,呈现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与历史主动。三个历史决议共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实践、价值作出不同层面的回答,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要义。
1.本体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揭示
中国共产党从本体论层面考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涵中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界限。三个历史决议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体系严密的行动指南,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高智慧”和“行动的指南”,具有“新鲜活泼的、创造的”理论品格,并非“书本上的若干个别词句”〖《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52、989、986、988页。〗。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宝库”和“行动的指针”,而不是“某些设想和论点”〖《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9、165页。〗。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3页。〗,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从而更全面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除了对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和科学真理的历时性诠释之外,三个历史决议都主张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从发展论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样态,呈现了马克思主义集原生形态与发展形态为一体的理论本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在奋斗中已经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第一个历史决议作为附录编入1953年4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删除了“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参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29页。〗,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第二个历史决议概括出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绘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初步轮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铺垫了基础。第三个历史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集中概括为“十个明确”,指出这一思想主要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5-26页。〗。三个历史决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先后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承前启后又螺旋上升的具体演进,反映了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丰富与创新。
2.实践论:对“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诠释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厘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追问,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掌握、坚持与运用、研究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掌握、坚持与运用、研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生命力的必然之举。
在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方面,三个历史决议主张系统而全面地领会马克思主义,要求真正把握学深与悟透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历史决议对轻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的经验主义做派和只会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个别词句的教条主义做法进行了批判,实际上在党内提出了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要求。第二个历史决议明确了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必要性,主张“把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结合起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5页。〗,强调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完整性,注重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连贯性。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要“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5页。〗,并呈现了廓清理论是非的相关意义,明确了在更大范围内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迫切性。
在坚持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张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倡导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一个历史决议强调“用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各种实际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88页。〗是党员干部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根本目的,还分析了以马克思主义者面貌出现的自由主义者、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布朗基主义者对于革命的严重危害。第二个历史决议剖析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所在,提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9页。〗要有清晰认知,主张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全党应该坚持什么的首要问题,而且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把握并引领时代,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答了新时代全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
在研究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方面,三个历史决议反对生剪硬裁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主义态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富矿有待进一步开掘的历史任务,力求以研究和创新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个历史决议在起草之初就明确了“号召全党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9页。〗的意义,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对比毛泽东思想与第三次“左”倾路线的差别,既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也及时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第二个历史决议既号召“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又提出“大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6、170页。〗,促进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第三个历史决议不仅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百年党史的重要经验,而且要求在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5页。 〗。这一要求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价值,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中的支撑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历史决议还呈现了党的领袖人物在理论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如阐释了“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52页。〗成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而习近平同志是“主要创立者”〖《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26页。〗。
3.价值论:对“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理路明晰
中国共产党在揭示基本内涵、阐明发展样态、诠释科学态度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科学信仰、文明理念三个层面发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是在夯实理论本体与提炼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价值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指明了航向。
一是呈现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无论在革命与战争时期,抑或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求索和开拓新事业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第一个历史决议提到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后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努力“使党内思想完全统一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98页。〗。第二个历史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对我们的行动具有长期指导作用,要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确立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百年奋进中,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二是呈现作为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将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支撑,也是引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面对不同时期社会革命引发的利益调整和观念变动,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来砥砺品质、提升境界、激发干劲。第一个历史决议提及党内多少存有“不是自我牺牲地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小资产阶级倾向,必须通过教育方式“促进其无产阶级化”〖《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95、996页。〗。第二个历史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发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70页。〗。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弘扬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重要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31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理想和信仰书写的,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用拼搏和奉献赢得的”〖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始终是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撑。
三是呈现作为文明理念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文明给世界带来的进步,也批判“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0页。〗,力图构建一种新型文明。先进的中国人则意识到,“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而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其“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11、332页。〗。在中国共产党看来,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时就“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在发展之中“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实践之途“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参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27、11页。〗。第一个历史决议提及马克思主义是“从世界革命经验总结出来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89页。〗,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类文明新追求的智慧。第二个历史决议明确了以“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6页。〗为现代化建设目标,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新发展的促进。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民族克服了文明难以赓续的历史危机,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注重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力拓展了文明系统的内在集成,也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正确引导。三个历史决议彰显的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是对人类文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集中阐明了世界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
二、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意义
三个历史决议刻画了中国共产党学习、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意义。
1.引领旗帜和道路的科学选择,推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面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旗帜和道路得到及时明确,政党和人民才能知所趋赴。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也多次面临举旗定向的战略性课题,这一重大课题的“本质问题是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张静如、齐卫平:《中国共产党对旗帜和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一个历史决议系统总结了建党以来,尤其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的历史经验,论证了党在领导革命中取得伟大成绩是“由于坚持了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强调毛泽东“在理论上更具体地和更完满地给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根据”,使全党就“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产生了共识,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53、959、999页。〗,坚定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自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和改革开放事业初步开启的历史节点,回顾了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历程,指出“我们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党和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基础”〖《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2页。〗,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明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由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3页。〗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这一决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则促进了这一转折的发生。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党带领人民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头,通过对建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系统回顾,尤其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的重点总结,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的科学道理,论证了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并在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中明确了新征程的努力方向,必将使意气风发的中华民族造就更多世间奇迹。
三个历史决议既是对党的奋斗历程的系统梳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经验的深入剖析。正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三次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有了改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得到彰显。无论是百年党史的辉煌篇章,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益接近,都诠释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6页。〗,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相关实践中的一条金线。
2.滋养真理和理想的科学坚守,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迎来振兴
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对于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深刻意义,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创美好未来的自信心。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毫不动摇,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党的百年奋斗以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为理论前提,以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伟力为重要支柱,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立探索为基本载体,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展现出崭新的形象,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较量呈现出有利于前者的重大转变。这种新发展态势必然会使社会主义赢得更广泛的认同,使马克思主义焕发更夺目的光芒。
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对于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深刻意义,也体现在它给予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以重要启迪。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并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但是这种改造作用并非自然而然就能产生的,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3页。〗。中国共产党在三个历史决议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观,为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学习的典范。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起草背景为,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借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大肆叫嚣“一个主义”,另一方面是党内某些同志的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思想倾向有待彻底肃清。通过强调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创造性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意义,这一决议及时抵制了马克思主义运用中的照搬照抄做法,也有效防范了忽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意义的离经叛道态度。1962年,毛泽东仍然向国外共产党学员代表团谈及这一历史经验的借鉴价值,“我们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一点我想是适用一切国家的”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并强调实践已证明马克思主义不行或不太行的看法是错误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在起草时面临着既要打破不愿触及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思想禁锢,又要抵制因毛泽东晚年错误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极端错误,还要以“理想”和“远景”使全世界工人和知识分子感到有“奔头”的艰巨任务〖参见《胡乔木谈中共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3页。〗。这一决议自始至终以对毛泽东思想的高度评价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性,以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定要达到也一定能达到作为结语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强调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例如,邓小平1989年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谈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遵照现实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91年同朝鲜的金日成提到,东欧、苏联事件的反面教育意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祖宗丢不得,并强调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存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就垮不了〖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276、1332页。〗。在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巨大的发展成就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依据我国发展实际,并结合世界社会主义兴衰的经验教训,旗帜鲜明地指出坚定的理论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把握上,强调时代变动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要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第三个历史决议就党的百年奋斗成就的回顾,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影响和国际意义,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的破产,阐述了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启迪着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将真理与理想更好地结合。
3.促进使命与时代的科学结合,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新阶段
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三个历史决议呈现了党在百年奋斗中对政党使命的始终坚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对于人类进步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中国自身发展成就对于世界发展的巨大意义、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对于希望实现自主发展的国家的借鉴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优化全球治理的价值三个方面。
作为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发展问题是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并发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中国迎来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跨越、从人民温饱不足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发展。从中华文明蒙尘到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的巨大变迁,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以自身进步推进世界发展的生动映现。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自主探索,为其他国家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第一个历史决议所呈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对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自身解放不乏借鉴意义。第二个历史决议所呈现的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在释放体制活力中实现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第三个历史决议所呈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状态、和平发展道路为方式的现代化,较之于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世界上更具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结合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全球治理难题开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良方。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命运与共、相互依存,种种挑战层出不穷、发展风险日益增多。在“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普遍困惑中,中国共产党顺应“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9页。〗的共同期待,倡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共赢共享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1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坚持和发展,是对第二个历史决议所强调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维护世界和平并增进国际交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交融中实现繁荣发展。
三、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经验
三个历史决议勾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演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经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民性等显著特征与中国共产党的守正创新、文化自信、人民至上等重要品格相辅相成,从而展现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思想伟力。
1.注重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不仅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它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4页。〗和“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需要“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532页。〗,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页。〗。中国共产党人在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后,便主动开启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有的放矢”进程。这一“有的放矢”进程,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掌握为前提条件,也需要“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20页。〗。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将全面把握中国国情作为主要突破口,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立足点。三个历史决议都在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分别剖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为深化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理论探索明确了前提。正是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中,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运用,并被赋予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三个历史决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极大努力。例如,批评教条主义不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认真研究中国“文化的过去和现在”〖《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88页。〗的偏颇做法,阐明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提到我们党在反封建斗争中养成了优良的民主传统,而我国“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也不易肃清,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能无视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进一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可或缺;三个历史决议都提及“实事求是”原则,而这一原则实际上是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概括〖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8页。〗。正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大放异彩,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丰富,形成了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力量。因而,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2.呈现时代意识与世界视野的交相辉映,永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
任何理论思维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实践和时代的变化给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提出了挑战,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无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他们的后继者,都主动关注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变化,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积极探索世界发展中的新课题,努力回应现实中的新挑战,因而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83-184页。〗,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当作自身神圣义务,勇于在新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在理论创新中指导新实践。
在三个历史决议中,中国共产党贯穿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的时代意识和世界视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握时代主题,关切世界发展,明确相应任务。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指出中国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国际无产阶级已在苏联胜利”〖《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71页。〗的形势下发生的,标定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内外背景;在和平与发展年代,强调将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的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71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指出“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是新时代外交工作主线,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百年党史的主要经验和具体实践的基本遵循。二是发掘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引领时代发展。历史决议关于“惩前毖后”“愚公移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表达、将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内容、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当作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本要素,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价值理念以时代内涵,推动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丰富,进一步发掘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滋养。中国共产党在结合时代需要发掘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的同时,也主动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4页。〗,重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并将“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3页。〗视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必要路径。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带有排他性的地域行为,而是具有开放性的世界现象。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效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围,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机,证明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客观道理。
3.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的有机统一,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底色
“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而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科学体系,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进步的人间正道,真正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但是,马克思主义不会自动和实践相结合、不会自主向前发展、不会自发地成为人民手中的武器,必须有主导力量来引领并推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杰出引领者和优秀推动者。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来自人民并根植于人民的先锋力量,是注重以自我革命来引领社会革命的先进政党,具有无可比拟的思想优势、理论优势和组织优势,更能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的理论”〖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本色。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障马克思主义在各领域具体实践中的全面贯彻;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旨归的真正遵循,也是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逻辑,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底色。
三个历史决议生动诠释了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生成中的有机统一。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强调全党团结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是为中国人民完全解放而奋斗的必要基础,认为一切路线正确与否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是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人民客观需要出发,坚信马克思主义普遍掌握人民群众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99页。〗。在改革开放之初,发出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时代号召,强调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了”,指出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若离开人民就会落空或“毫无意义”〖《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4页。〗。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时,阐明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实现理论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意义,呈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论证了“两个确立”是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需要,勾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党史阶段中的主体作用,明确了“回答人民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呈现了“人民至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中的坚持和体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在中国成功落地,其作为指导思想、科学信仰、文明理念的巨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高度重视、幸福生活日益发展、精神面貌得到提升,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除了前述经验之外,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能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与其注重与错误思潮作斗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等因素相关。总之,三个历史决议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经验,诠释了党带领人民在过去为何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也昭示了我们今天如何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重大课题的创造性回答,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创新性思想,是指导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繁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因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持。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秉承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2]张新:《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3]本刊记者:《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7期。
[4]李安增、王梅琳:《全面理解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9期。
[5]姜辉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编辑:黄华德)